被世人曲解的文学人物:洛丽塔不是勾引人的坏女孩
华语社9月26日报道 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描述方式。例如,用彼得潘指代不愿长大的人,用堂·吉诃德指代理想主义者等。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也会犯错误。例如,洛丽塔不是勾引人的坏女孩,“英雄母亲”也不是英雄,马基雅维利更不贪恋权势。
据西班牙《国家报》9月24日报道,通常用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来为一类人或一种疾病命名。这些词汇已经在日常用语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在词典当中也有一席之地。
“美洲”这个词诞生于9世纪,意大利商人阿梅里科·韦斯普奇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作出巨大贡献,因此后人就用它的名字为美洲命名。而帕金森综合征的名称则来源于发现这种疾病的帕金森医生。
报道称,文学作品,尤其是史诗级著作能够言简意赅地描述人类的性格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人物所代表的性格特征已经背离了原作的初衷。
最典型的滥用现象发生在纳博科夫创作的文学人物洛丽塔身上。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对一个12岁小女孩洛丽塔的痴迷。
对于洛丽塔被世人解读为一个勾引人的坏女孩,就连纳博科夫本人都感到十分惊讶。1975年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他断然否认自己创作了一个引人堕落的女孩。他说:“她是一个堕落的可怜女孩。而且她的堕落被夸大了。在西方媒体的误导下,一切都变了味儿。”即便到了21世纪,洛丽塔还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陷入不伦恋当中的年轻女孩。
另一个误解发生在德国作家贝托尔特·布雷希特的作品《英雄母亲和她的孩子们》当中。后人在演绎他的作品时,将主人公描述成为一个大无畏的母亲。但实际上,布雷希特在原作中描绘了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卑鄙女人。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所著的《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广为后人所援引。然而,后人却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曲解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实际上,当时这个词汇只是被用于描述16世纪出现的一些政治著作。由于这种曲解,马基维利主义一词在现代经常被用以描述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立场。令人欣慰是,如今已经有政治家为他正名,并指出马基雅维利多年来受到的这种待遇是不公平的。(编译/刘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