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春运:看时光之变迁
华语社:2月10日,腊月二十五,春节的脚步越近,返乡的心情越迫切。
华语社: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40年间,春运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老相册里泛黄的绿皮车还未远去,带着现代化气息的银色“子弹头”已呼啸而来。40年间,中国在变,春运也在变。坐上“时光机”,让我们找寻春运之变。

规模与速度之变:时速40公里的慢火车与被压缩的时空距离
今年,南昌铁路局客运段值班员利鸿伟迎来了他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经历40个春运,他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变迁。
“从最早的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80公里的内燃机车、120公里的电力机车,再到如今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速度越来越快了,距离好像越来越短了,时间越来越紧凑了。”
利鸿伟说,以前从南昌到长沙要跑一天,第二天才能折返,感觉太慢、太远了。现在只要1个半小时,最短发车间隔5分钟一趟,一天打十几个来回都没问题。
提起绿皮车,总让人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绪。作为中国铁路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它是几代中国人漫漫春运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在京沪线上以350公里时速正式“开跑”,我国由此成为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几个月的时间里,上线运行的“复兴号”越来越多。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2017年基本持平。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30亿,意味着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都走出家门遛了一圈。
———— 全文 ————
>更多相关文章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