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十年重建纪实
十年前的大地震使全村房屋夷为平地,40多人遇难。经过十年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村里200多户800多人都住上了别墅式房舍,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村民们的收入超过了地震前的水平。
“我们汶川已经从悲壮走向豪迈,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每逢节日,我们家家户户都会挂一面国旗,对祖国和社会各界表达感谢,也提醒自己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地一位干部这样说。
走出心灵余震,开启崭新生活
地震发生时,高粒原正在成都上大学。从成都到绵阳的车刚刚在体育馆外停下,高粒原见到了被临时安置在这里的幸存者,高粒原一头扎进了密密麻麻的人堆,疯狂寻找父母的身影。
“人特别特别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眼就找到了我的父母,他们全身都是灰尘,妈妈脸上胳膊上还有很多血渍。”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高粒原和父母劫后余生,却与亲爱的外婆,阴阳两隔……虽然已过去十年,但回忆起那天的场景,高粒原仍然眼眶湿润,紧咬嘴唇。
“以前总想着要努力挣钱,以后搬到大城市去,但是大地震发生后,我却越发想要回来,我想为家乡做点事。”震后两年,2010年,高粒原回到了北川老县城,成为一名遗址区纪念馆的讲解员。
同年,高粒原一家搬进了距离北川老县城35公里外的新北川,在120平方米宽敞的新家里,高粒原结了婚,有了可爱的儿子。
有个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专门设立的安康家园,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曾经生活着672名在震中失去父母或家人的孤困儿童。他们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在这个“避风港”里疗伤,走出心灵的余震,重建震后的生活。
目前常年生活在小院里头的,仅剩5个初中生和6个照顾他们的“安康妈妈”。再过4年,等年纪最小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小院将彻底人去楼空。
每逢父母周年祭,平时爱打闹的男孩子会变得“很封闭”——放学回来就躺在床上,话也不说,到了饭点,水米不进。对此,安康妈妈们什么也不说,把这几个男孩拉到家园附近的田埂上,让他们在水沟旁给爸妈烧点纸,说说话,哭一阵,回来后就好多了。
十年来,624名离开家园的孩子,有282人步入大学校园,342人从职高毕业或直接就业。这群从地震中走出来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参军入伍,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成了人民警察……每一个人都是园长胡源忠的“骄傲”。
灾区建设升级,经济快速起飞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整个汶川县接受了广东百亿元的援助,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祖国的恩情汶川人永远也忘不了!同时汶川人十年中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人均收入从十年前的2000多元,已经增长到去年的1.2万元!